披挂着厚重炮盾的“41式-1型”105毫米榴弹炮,如同一位身披重甲的古代猛将,静静地矗立在瓦窑堡兵工厂的核心车间内,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威压。炮盾成功抵御47毫米穿甲弹的消息,如同给整个兵工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所有人的工作热情都空前高涨。巨兽的利爪与坚盾已然齐备,现在,是时候为它锻造能够撕裂敌阵、粉碎壁垒的“獠牙”了——那就是与之匹配的105毫米榴弹!
炮弹的试制,其技术复杂性和危险性,丝毫不亚于火炮本身,甚至在某些方面犹有过之。毕竟,火炮若出了问题,可能只是哑火或者炸膛(这已经极其可怕),而炮弹若是在生产、运输、储存甚至装填过程中出问题,那后果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林烽的窑洞里,再次挂起了新的设计图纸。这一次,不再是庞大的炮身结构,而是一枚枚炮弹的剖面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尺寸、材料和工艺要求。苏婉、老张,以及负责化工和引信的李德顺师傅等人围坐在一起,气氛严肃而专注。
“同志们,‘战争之神’不能空着肚子上战场。”林烽用木棍指着图纸,开门见山,“咱们的‘41式’能不能发挥出预想的威力,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就落在咱们即将试制的这发炮弹上了!”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
“首先是弹体。”林烽点在图纸上那个纺锤形的轮廓上,“考虑到我们目前的材料和生产条件,以及成本,我决定采用铸铁来制造弹体。这种材料成本相对较低,铸造工艺我们也比较成熟。”
他顿了顿,强调道:“但是,此铸铁非彼铸铁!我们必须采用高强度灰铸铁,并且严格控制铸造工艺,确保内部致密,无砂眼、无气泡!弹体壁厚初步定为15毫米,这个厚度既要保证发射时的强度,不至于在炮管内过早破裂,也要保证爆炸时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有效破片。”
“光是厚实还不够。”林烽的木棍移动到弹体内壁,“为了最大化杀伤效果,我设计在弹体内壁预先刻制纵横交错的槽线!这样一来,炮弹爆炸时,弹壳就会沿着这些预设的‘断裂带’破碎,形成大小相对均匀、数量更多的破片,极大地增强对人员和无防护目标的杀伤半径!”
“嘿!这个法子妙!”王老铁眼睛一亮,“就跟在木头上先划好印子再劈柴一样,省力又效果好!俺们锻造车间虽然不直接弄这个,但这道理俺懂!”
“其次是装药。”林烽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这是炮弹的‘灵魂’,威力之源!我们不能再使用黑火药或者性能一般的炸药。必须使用我们目前能搞到、能稳定生产的、威力最强的烈性炸药!”
他看向苏婉和李德顺:“苏婉同志,李师傅,这方面你们是专家。我们需要一种装填系数高、爆速快、威力巨大的炸药。初步目标是,单发炮弹装药量达到5斤(2.5公斤)!我要让这发炮弹的爆炸威力,至少是咱们现有82毫米迫击炮弹的三倍以上!”
“三倍?!”牛大力听得直咂舌,“好家伙!那这一炮下去,还不得把鬼子一个小队都送上天?”
李德顺扶了单片眼镜,沉吟道:“厂长,这个装药量配合烈性炸药,威力绝对惊人。但相应的,对炸药本身的稳定性、纯度和装填工艺要求也极高,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苏婉补充道:“炸药的配比、混合、压药、烘干,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控制和检验。我们会制定最详尽的安全操作规程。”
“最后,也是技术含量最高、最危险的部分——引信!”林烽的木棍指向炮弹最尖端那个复杂的部件示意图,“引信是炮弹的‘大脑’,它决定了炮弹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爆炸。设计不合理或者制造有瑕疵,后果就是早炸、迟炸甚至不炸!”
“我设计采用‘延时触发式’引信。”林烽解释道,“这种引信在炮弹撞击目标的瞬间被触发,但并非立即爆炸,而是有一个极其短暂、大约1秒左右的延时!”
“为啥还要延时?”牛大力不解地问,“直接撞上就炸多痛快?”
林烽摇摇头:“大力,你想,如果炮弹直接撞在松软的土地或者斜面上就立即爆炸,大部分爆炸能量会被泥土吸收,形成的是一个‘闷坑’,对地下工事和人员的杀伤效果大打折扣。而有了这1秒左右的延时,炮弹就有机会钻入目标内部,或者至少在被反跳起来之前,在更理想的位置爆炸,让爆炸能量和破片得到最充分的释放!这对于打击土木工事、杀伤堑壕内的敌人,效果会好得多!”
老张恍然大悟:“秒啊!这叫‘钻地效应’!让炮弹的威力从‘拍巴掌’变成‘掏心拳’!林厂长,你这个设计太精妙了!”
李德顺也连连点头:“延时引信的结构确实复杂,尤其是保证延时精度和可靠性是关键。但一旦成功,炮弹的作战效能将得到质的提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