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瓦窑堡兵工厂的步坦协同通讯系统初显威力,各条生产线高速运转之际,一个来自远方的、饱含着国际主义情谊的支援,如同及时雨般抵达了——陈赓司令员通过特殊渠道,从北方邻国苏联争取到了一批宝贵的军用级电子元件,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数十只高性能的真空管(电子管)和一些用于无线电设备的特种电容器、电阻。这些元件被小心翼翼地装在垫着软木的箱子里,由武装人员秘密护送到了瓦窑堡。
当林烽打开这些箱子,看到那些玻璃封装更加精密、内部结构更为复杂、电极镀层光洁均匀的真空管时,他的眼睛瞬间亮了。与他之前使用的、主要从日军废旧设备中拆解拼凑的真空管相比,这些苏联提供的管子无论是在放大系数、工作稳定性、频率特性还是寿命上,都明显高出一个档次!
“太好了!这可是雪中送炭啊!”林烽激动地对围拢过来的小豆子和通讯小组的成员们说,“有了这些‘心脏’,咱们的‘太行蜂’就能飞得更远,叫得更响,也更不容易‘生病’了!”
然而,几乎与这批宝贵元件同时到达的,还有几封来自不同前线部队的反馈信。信中除了对步话机作用的充分肯定外,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在极端复杂电磁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当敌方使用大功率电台进行干扰,或者处于特定地形(如富含矿藏的山脉)时,即便加装了简易滤波器的“太行蜂-1A型”,通讯质量也会急剧下降,甚至完全被噪音淹没。
“看来,咱们之前的滤波器,对付一般环境下的杂讯还行,但面对有针对性的强干扰或者特殊的地磁干扰,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小豆子看着反馈信,眉头紧锁。
“问题催生进步!”林烽没有丝毫气馁,反而更加兴奋,他拿起一只苏联真空管,“正好,利用这批新到的好材料,咱们给‘太行蜂’再来一次彻底的‘神经’强化手术,目标——极致抗干扰!”
一场基于新元件的步话机深度改良攻坚战再次打响。林烽决定,在原有简易滤波器的基础上,设计一套更复杂、更精准的多级调谐滤波和信号放大电路。
核心攻坚:高性能滤波放大电路的构建
· 真空管升级与电路重构:
· 采用苏联提供的高跨导、低噪声五极管作为射频放大和中频放大的核心。这种管子放大能力更强,自身产生的噪音更小,为后续处理纯净信号打下了基础。
· 重新设计电路板,将原有的单级或双级放大滤波,改为三级中频放大配合两级高频滤波的架构。每一级放大之间都插入一个可调谐的LC滤波回路(由新的、精度更高的苏联云母电容和用高纯度铜线绕制的空心电感线圈组成),像一道道设置精密的关卡,只允许特定频率范围(即己方通讯频率)的信号通过并得到放大,而将偏离这个频率的干扰信号最大限度地衰减掉。
· 精密的线圈绕制与调试:
· 这是最考验耐心和技术的环节。电感线圈的匝数、间距、层数,以及与之匹配的电容容量,都需要根据新的真空管特性和目标抗干扰频段进行精确计算和反复试验。
· 林烽带着小豆子等人,几乎不眠不休地进行计算和手工绕制。他们利用自制的、精度更高的绕线机,使用从炼铜厂特批的、纯度达到五个九的超细镀银铜线,在特制的陶瓷骨架上进行绕制。每一个线圈绕好后,都要用自制的Q表(品质因数测量仪)进行测试,确保其参数达到设计要求。
· “谐振点”的捕捉: 滤波效果最好的状态,在于LC回路是否精确“谐振”在需要的频率上。没有标准信号发生器,他们就利用那台作为“镇厂之宝”的、相对稳定的苏联真空管电台作为信号源,配合自制的简易场强计和监听耳机,一点点微调可调电容的旋钮或者轻轻拉伸压缩线圈间距,在耳机里寻找那个信号最清晰、背景噪音最微弱的“谐振点”。这个过程极其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敏锐的听觉。
· 屏蔽与接地的再强化:
· 针对更强的外界干扰,对整机屏蔽提出了更高要求。彭家蒙用薄铜板为新的步话机(定型为“太行蜂-2型”)打造了全封闭的屏蔽罩,所有接缝处都进行了良好的电磁密封。
· 接地系统优化: 林烽特别强调了接地的重要性。他指导工人在使用步话机时,必须连接一根长长的、专门打入潮湿土壤的地线,为干扰信号提供一个泄放的通道,极大提升了整机的抗干扰底噪。
· 电源稳定性的保障:
· 新的电路对电源稳定性的要求更高。电工班改进了电源电路,采用了苏联提供的稳压辉光管作为基准,配合大功率的苏联绕线电阻,制作了简单的串联稳压电源,使得即便电池电压有所波动,供给各级真空管的电压也能保持稳定,避免了因电压变化引起的频率漂移和性能下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