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那场关于“心理暗示”的精妙表演,如同一场及时的细雨,暂时浇熄了公众对学习头带过于炽热的好奇心,将其从“神秘黑科技”的神坛拉回到了“有趣自我激励工具”的平凡位置。舆论的关注点开始分散,媒体的讨论也渐渐转向了对学习方法、专注力培养等常规话题的探讨。
然而,在这表面趋于平静的舆论之下,暗流却愈发汹涌。对于那些一直紧盯着林墨,试图从他每一次“整活”中攫取利益或窥探机密的境外势力和商业巨头而言,“神经反馈学习头带”所展现出的哪怕是被弱化后的潜力,也足以让他们心跳加速,垂涎欲滴。
提高学习效率?加速技能掌握?优化决策能力?这其中的任何一项,若能化为己用,都意味着在人才竞争、科技创新乃至军事训练领域获得难以估量的战略优势。林墨越是轻描淡写地将其归因为“心理暗示”,某些嗅觉灵敏的机构就越是坚信其中必定隐藏着真正的核心技术。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那个狡猾主播又一次欲盖弥彰的伎俩。
“奥米伽科技”的失败并未让他们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破解林墨密码”的决心。而新加入角逐的,则是一些背景更为复杂、手段更为直接的玩家——例如,隶属于某个西方大国的情报机构“普罗米修斯之焰”,以及一个与国际军火走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神秘高科技佣兵组织“灰色智囊”。
他们的目标高度一致: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神经反馈学习头带”的完整设计图和技术细节。
“办公室”和陈老早已预见到这一点。在“神经反馈学习技术”被列为最高机密并加速内部应用的同时,一套针对性的“主动防御与误导计划”也已悄然部署。计划的核心理念,正是利用对手的贪婪和自大,让他们自己跳进坑里。
林墨,自然是这个计划中最关键的执行者。
这天直播,林墨的主题是“手工艺人的自我修养——打造专属你的‘超频学习头带’(娱乐版)”。直播间背景摆满了各种电子元件、线材、布料、焊接工具,看起来倒真有几分DIY达人的架势。
“家人们!”林墨举着一个自己用普通发带、几个从废旧耳机上拆下来的微型震动马达、以及几个LED灯珠拼凑起来的“山寨头带”,热情洋溢地介绍,“上回不是说了嘛,那个头带核心是心理暗示!所以,咱们完全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今天,我就教大家怎么做一个‘平替’中的‘平替’,主打一个参与感和仪式感!”
他开始煞有介事地讲解“制作流程”:
“首先,这个震动马达是关键!把它贴在额头位置,设定成间歇性轻微震动,这就是模拟那种‘凉麻感’,不断提醒你别睡着!”
“其次,LED呼吸灯不能少!用个简单的控制电路,让它慢速闪烁,蓝光最好,显得冷静、有科技感!”
“最后,内部布线要‘看起来’复杂!多用几种颜色的细线,胡乱……哦不,是艺术性地缠绕一下,增加视觉上的‘技术含量’!”
在整个过程中,林墨的演技堪称浮夸。他时而“不小心”把焊接点弄得一团糟,时而被“电”得龇牙咧嘴(当然是装的),时而又对着自己那粗制滥造、灯乱闪、马达乱震的“作品”啧啧称奇,仿佛创造了什么了不起的发明。
弹幕里充满了欢乐的吐槽:
“主播这手艺,狗看了都摇头。”
“这玩意儿戴头上,怕不是要得脑震荡?”
“懂了,这就去拆了我的电动牙刷做头带(狗头)。”
“论整活,还是得看我墨哥!”
然而,就在这片戏谑与调侃之中,林墨进行了一系列极其隐蔽且高明的“信息投喂”。
在他身后的一块看似随意摆放、写满了各种“灵感迸发”的草稿和白板上,夹杂着一些用特殊记号笔标注的、看似是“设计草图”的图案。那些图案,在不懂行的人看来只是凌乱的线条和符号,但在顶尖的电子工程或神经工程专家眼中,却隐约指向了一种……非常规的、基于生物阻抗微变化反馈的频率调制模型。当然,这是“办公室”专家们精心伪造的、逻辑上自洽但实际效果南辕北辙的“技术陷阱”。
更关键的是,在展示他那“山寨头带”内部时,林墨的镜头多次、短暂地、且“无意地”聚焦在那些杂乱线缆中,几个特定颜色的电线连接顺序上,以及那几个震动马达看似随意的摆放角度和间距上。这些顺序、角度和间距,与他之前“不小心”泄露的真实电极排列顺序,有着微妙但决定性的差异!它们组合起来,指向的是一种能够产生轻微皮肤刺激和视觉引导,但绝对无法形成有效神经反馈回路的“安慰剂”设计。
为了让这场戏更逼真,林墨甚至在直播快结束时,戴上了他自己做的那个震得他脑袋嗡嗡响、灯光闪得他眼花缭乱的“山寨头带”,装模作样地看了一页《量子力学导论》,然后一脸“茫然”地抬起头:“奇怪,怎么感觉除了有点晕,知识还是不进脑子?难道是我的心理暗示不够强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