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文帝)即位后,任命董昭为将作大匠。曹丕称帝后,董昭被升任为大鸿胪,进封为右乡侯。两年后,曹丕把董昭的封地分出一百户,封给董昭的弟弟董访为关内侯,董昭则被调任为侍中。三年后,征东大将军曹休在洞浦口准备渡江进攻东吴,他上表说:“我愿意率领精锐部队渡过长江,直接进攻东吴。我打算从敌人那里夺取物资,这样一定能取得胜利。如果我失败了,也不用再挂念我。”曹丕担心曹休贸然渡江,于是派人骑马送去诏书,命令他停止行动。当时董昭在曹丕身边,他对曹丕说:“我看到陛下脸上有忧虑的神色,是不是因为担心曹休渡江呢?现在渡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曹休有这个想法,他也不可能单独行动,肯定需要其他将领的支持。臧霸等人已经非常富有和尊贵,他们没有其他奢望,只希望安享晚年,保住自己的地位,怎么可能冒险去送死呢?如果臧霸等人不肯配合,曹休自己也会打消这个念头。我担心陛下即使下诏禁止他渡江,他可能也会犹豫不决,不会立刻服从命令。”没过多久,突然刮起大风,把东吴的战船都吹到了曹休的营地附近。曹休的部队趁机发动攻击,斩杀和俘虏了大量敌人,东吴的军队溃败。曹丕下令各军迅速渡江,但曹休的部队还没来得及行动,东吴的救兵就赶到了。
皇帝驾临宛城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人正在进攻江陵,但还没有攻下。当时江水很浅,夏侯尚打算乘船带领步兵和骑兵进入江中的洲渚上安营扎寨,并搭建浮桥以便南北往来。许多人认为这样一定能攻下江陵。但董昭上疏说:“武皇帝(曹操)智勇双全,但在用兵时仍然敬畏敌人,不敢像这样轻率行事。一般来说,用兵的原则是宁进勿退。在平地上作战尚且艰难,更何况深入敌境后,撤退的路线必须畅通,否则进退两难。现在夏侯尚的军队深入洲渚,这是非常危险的;依靠浮桥渡江,更是兵家大忌;而且只有一条路线可供行动,这实在太狭窄了。这三点都是兵家最忌讳的,但夏侯尚却都做了。敌人不断攻击浮桥,万一出现失误,洲渚中的精锐部队就会陷入绝境,甚至可能被吴军俘虏。我对此深感忧虑,甚至寝食难安。然而,其他人却对此毫不担心,这难道不令人困惑吗?更何况江水即将进入汛期,一旦水位暴涨,我们该如何防御?即使不能攻破敌军,也应该先确保自己的安全。为什么要冒险而不感到害怕呢?事情已经非常危险了,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我的建议!”皇帝听了董昭的话后恍然大悟,立刻下诏命令夏侯尚等人迅速撤退。敌人从两头同时进攻,而我军只有一条路可以撤退,形势非常危急。幸好将军石建和高迁带领部队勉强脱险。军队撤出后不到十天,江水果然暴涨。皇帝感慨地说:“你的分析真是太准确了!即使是张良和陈平这样的谋士,也比不上你啊!”五年后,董昭被封为成都乡侯,担任太常。同年,他又被调任为光禄大夫、给事中。后来,他跟随皇帝东征,七年返回后,被任命为太仆。明帝曹睿即位后,董昭的爵位被提升为乐平侯,食邑一千户,改任卫尉。他还分出一百户食邑,封给他的一个儿子为关内侯。太和四年,董昭暂代司徒职务,六年正式被任命为司徒。
董昭上疏皇帝,指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弊端,说:“凡是一个统治天下的君主,无不崇尚朴实、忠厚、诚信的人,而痛恨那些虚伪不实的人。因为虚伪的人会破坏社会的道德教育,扰乱国家的治理,败坏风俗,损害社会的文明。最近,魏讽在建安末年被处死,曹伟在黄初初年被斩首。我看到陛下前后多次下诏,痛恨虚伪的风气,想要打击邪恶的朋党,对此深感痛心,但执法的官员们都畏惧这些人的权势,没有人敢于揭发和纠正,结果社会风气越来越坏,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强。我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以学习知识为根本,而是以结交朋友为职业;有才能的人不再以孝顺父母、清廉自守为首要,而是以追求名利为先。他们结党营私,互相吹捧,把诽谤当作惩罚,把党同伐异当作奖赏。对附和自己的人,就大加赞赏;对不附和自己的人,就故意找茬。甚至有人互相说:‘现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只要善于交际,人脉广一些,还怕不能过上好日子吗?又何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只要用甜言蜜语去讨好别人就行了。’我还听说有人让自己的奴仆或门客冒充在职官员的家属,随意出入禁地,传递书信,打探消息。所有这些行为,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也是刑罚所不能宽恕的。即使像魏讽、曹伟那样的罪行,也比不上这些人。”皇帝于是下诏严厉斥责,免去了诸葛诞、邓飏等人的官职。
董昭在八十一岁时去世,被追封谥号为“定侯”。他的儿子董胄继承了他的爵位。董胄后来担任过郡守和九卿等职。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白话三国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