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族起源与海洋纪元(创世历658年-820年)
(一)深海诞生:涡漩之民的觉醒
灵涡涡漩族的起源可追溯至创世历658年的“潮汐初鸣”时代。在极东之海的“星涡深渊”,第一只鱼尾人身的生物从漩涡状的发光海床中诞生——她的尾鳍天生带有十二道螺旋纹,每道纹路对应着海洋的一种原始力量(潮涌、暗流、泡沫、磷光等)。根据族内史诗《涡漩圣典》记载,这位被称为“涡母”的始祖,能通过尾鳍搅动形成“灵涡”,将散落的海族精魄凝聚成有智慧的生命。她的后裔继承了操控水元素的天赋,尾鳍的螺旋纹不仅是种族标志,更是魔力共振的器官。
涡漩族的生理特征显着:成年个体身高1.6-2米,上半身覆盖珍珠母贝般的鳞甲(颜色随魔力属性变化,深蓝为控水,银白为治愈,墨绿为毒雾),下半身尾鳍分岔成三股,中央主鳍刻有与生俱来的“涡纹”,记录着个体的魔力属性与血脉纯度。他们无需呼吸,可在深海高压环境中生存,双眼能看见波长极短的生物荧光,这使他们在永夜般的深海建立了首个定居点——“潮心城”,建筑全由珊瑚骨骼与凝固的漩涡魔力构成,能随水流自动调节形态。
(二)海洋霸权:漩涡网络的扩张
至创世历700年,涡漩族已建立三大“灵涡枢纽”:星涡深渊(母巢)、雾藻浅海(渔业中心)、裂魂海沟(军事要塞)。他们发明了“涡漩回廊”——通过在海底山脉刻下螺旋符文,利用地幔热流与海水密度差形成天然传送阵,使三大据点能在数分钟内互通。这种魔法基建的核心是“涡核水晶”,一种生长在海底火山口的六棱晶体,能储存海洋的动能,其运转原理被刻在族内圣物“涡漩之眼”上:十二道螺旋纹代表十二种海洋力量,中心瞳孔状的凹陷可注入神血(据推测为上古海神精血)。
涡漩族的社会结构以“涡群”为单位,每个涡群由一位“涡主”统领,负责管理特定海域的资源。他们的文字是“水痕语”,通过尾鳍拍打水面形成特定波纹记录,声波能在海水中传播数公里。最鼎盛时,族内拥有十万纯血战士,配备“漩刃”(以涡核水晶为刃芯,能切割钢铁的水凝聚物)和“潮甲”(由固化的漩涡魔力构成,可反弹物理攻击)。《墨江城古卷》记载,人类首次目击涡漩族是在创世历753年,渔民看见“鱼尾人身的发光者在浪尖起舞,所过之处鱼群自动聚成漩涡”。
二、初遇与共生:双涡时代(创世历821年-980年)
(一)墨江城的崛起与海洋契约
人族城邦墨江城的建立者“控水者”洛伦,在创世历821年率船队遭遇风暴,被涡漩族巡逻队救起。洛伦发现,涡漩族的“灵涡魔法”与人类的水系巫术本质相通,遂以“共享潮汐知识”为条件,与涡主“深蓝之喉”签订《双涡契约》:人类在浅海建造半潜式港口“潮音港”,作为两族贸易枢纽;涡漩族向人类传授“涡漩静滞术”(冻结局部海水形成屏障),换取墨江城的“火核晶”(一种陆地上的稀有能源,能稳定涡核水晶的能量波动)。
这一时期,两族文化深度交融:墨江城的渔人学会用尾鳍纹身在皮肤上刻下简易涡纹,增强对水流的感知;涡漩族则从人类处习得金属锻造术,为漩刃加装精钢护手。潮音港的集市上,人类用海盐、硫磺换取海族的磷光贝(可永久发光)和涡核碎晶(用于制作航海罗盘)。最着名的合作成果是“涡心灯塔”,由人类工程师设计基座,涡漩族巫师在塔顶制造永久漩涡,将月光折射成导航光束,照亮了整个东部海域。
(二)信仰交织:漩涡神与控水圣典
涡漩族信仰“原始漩涡”,认为海洋最初是混沌的漩涡,诸神从中诞生。他们的圣物“涡漩之眼”被供奉在潮心城的“涡核神殿”,每日由十二名圣女尾鳍拍水,形成与星象共振的漩涡仪式。墨江城的人类受其影响,将城邦守护神“墨江龙王”的形象改为鱼尾人身,神殿壁画中常见人类祭司与涡漩族巫师共舞,周围环绕着象征契约的双漩涡纹章。
《控水圣典》的编纂是两族智慧的结晶:前半卷记载涡漩族的灵涡魔法,如“鲸吞之涡”(制造局部真空吞噬敌人)、“泡沫之牢”(将空气注入海水形成固态囚笼);后半卷收录人类改良的陆地上水术,如“地脉泉涌”(引地下水喷发)。这些魔法被刻在可防水的鲸骨卷轴上,存于墨江城的“潮音书院”,成为两族学徒的必修课。
三、裂隙初现:资源争夺与信仰冲突(创世历981年-1120年)
(一)火核晶枯竭与深海开采
创世历990年,墨江城周边的火核晶矿脉濒临枯竭,人类将目光投向涡漩族的核心领地——星涡深渊。该区域的火山口盛产高纯度火核晶,却也是涡核水晶的唯一产地。墨江城总督“铁手”哈罗德以“履行契约”为由,要求涡漩族开放深渊开采权,遭拒后竟派遣“地鸣钻机”强行挖掘。钻机的震动破坏了深渊的灵涡平衡,导致数百只深海巨兽失控,涡漩族战士“蓝鳞之牙”率队拦截时,误杀了人类矿工,成为冲突导火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