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高中读书的时候,繁重的学业和备考压力常常让他喘不过气。
有几天,他感觉喉咙有些异样,干涩疼痛。
本以为只是小毛病,吃点消炎药就能好。
可没想到,炎症愈发严重,疼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喉咙里甚至有些化脓。
他去同学家玩也没精神,整个人蔫蔫的,脸上写满了痛苦。
同学母亲见他这副模样,关切地询问。
当得知是喉咙发炎的问题后,她不慌不忙地说:“别急,我用针灸帮你试试。”
蔡仲园半信半疑,心想这小小的针灸真能有这么神奇的效果?
只见同学母亲熟练地拿出针灸针,找准他大拇指上的少商穴,动作轻柔又迅速地刺了下去,挤出几滴血。
那一刻,蔡仲园只觉得喉咙处传来一阵酥麻。
紧接着,疼痛竟奇迹般地减轻了。
他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震惊与不可思议,原本紧皱的眉头也缓缓舒展开来。
“太神奇了!” 他在心里默默惊叹。
蔡仲园的喉咙疼痛明显减轻,到了第三天,竟然完全好了。
这神奇的疗效彻底勾起了他对针灸的兴趣。
此后,他便跟着同学母亲学习针灸。
从最基础的穴位辨认,到简单的扎针手法,他学得认真又专注。
每当成功地用针灸帮自己解决一些小毛病,比如胃疼、失眠、腰疼时,他的脸上都会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中医针灸的热爱与探索的光芒。
一次偶然的机会,蔡仲园结识了一位老中医。
两人相谈甚欢,蔡仲园忍不住说出了自己对针灸技术的钦佩和渴望深入学习的愿望。
说着说着,眼中满是真诚与期待。
老中医被他的热情和执着所打动,不仅送给他一套针灸针具,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套真正的银质针灸针,也拿出两根送给了他。
真正的银针很软,可以随意弯曲到各种角度和形状,极难控制得住。
但是不管它弯曲到什么程度,只要捏住针柄,再用手指把针体一捋,立刻就能成为笔直的一根针。
老中医拿起那根最长的银针,在蔡仲园面前展示了一套行云流水般的针法。
只见他手法利索,银针迅速刺入病人身体。
行针完毕取出时,银针笔直,毫无弯曲。
蔡仲园看得目瞪口呆,满脸羡慕。
可当他自己尝试时,却发现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无论他怎么用力,银针就是插不进身体,还总是弯曲。
老中医看着他窘迫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针灸这门技术,靠的是日复一日的苦功夫。
什么时候你能把这根针用得像我一样熟练,你就真正入门了。”
蔡仲园重重地点点头,眼中满是坚定。
在之后拜访老中医的日子里,蔡仲园虚心求教,老中医也毫无保留地传授。
教他针灸捻转提插的手法、阿是穴的治疗经验以及几个特殊的针灸绝招。
每一次学习,蔡仲园都全神贯注,不断地在自己身上练习,感受着每一次进针、行针的细微差别。
老中医看他学得如此认真,居然把一本《针灸医术大全》的精装本厚书也送给了他,让他好好钻研针灸医术。
所以他在业余时间,用心自学过一些用针灸治疗疾病的知识。
还在自己身上扎针,体验治疗效果。
可是他不敢自己给父母扎针治疗。
很想把父母身体上的疾病针灸一下。
可是一旦拿起针来,无论怎样也下不去手。
现在到钢厂干活能挣钱了。
就想多上交一些钱给父母,让他们把伙食搞好一点。
让父母的身体更健康一些,成了他干轧钢工的一个重要责任。
下午,再次站起身,投入工作中。
臧师傅看着他,眼中流露出一丝同情,说道:“你这塑料小身板,干这活确实吃力。要不你多歇会儿?”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沙哑,有气无力地回答:“臧师傅,您辛苦了。我确实有点撑不住了,真是不好意思。”
臧师傅摆了摆手,笑着说:“我从十几岁就在这儿干了,快十年了,这点活对我来说不算什么。”
他点了点头,说:“那我再歇会儿,稍微缓一下就继续干。”
臧师傅一个人承担起两人的工作量,动作依然流畅,仿佛那些沉重的钢带在他手中变得轻盈。
看着臧师傅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羡慕又嫉妒,更多的是对自己力量不足的无奈。
他知道,要想在这里立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下班后洗澡回到家,推开家门,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只是默默地坐在餐桌前,机械地咀嚼着。
他能感觉到肌肉的酸痛,就像有无数小针在扎着他的四肢。
估算了一下,今天他搬动的钢带至少有一吨半,那重量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连续三天的重复劳动,让他感到身体快要到达极限,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会垮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