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过去了!”众人都松了一口气,对林烽的判断更加佩服。
最终,当镗杆完成最后一段行程,从炮管末端缓缓退出时,一根内壁光滑如镜、孔径精准达到75毫米(误差严格控制在0.05毫米以内)、笔直无比的炮管内孔,呈现在众人面前!
“成功了!镗孔完成了!”赵永强激动地喊出声,声音都有些变调。
牛大力看着那泛着金属光泽的内孔,咧开大嘴,想欢呼又怕破坏了气氛,只能用力挥舞了一下拳头。陈工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后背的衣裳都被汗水浸透了。
但这,还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炮管真正的灵魂——膛线,还没有赋予它。
休息调整后,更精细、更考验技术的膛线拉制工序开始了。专用的拉线机(也是费尽周折才搞到的关键设备)被推了过来,那上面固定着一根带有24个精密硬质合金拉刀、形状如同一条细长“蜈蚣”的拉刀杆。
“膛线,24条,右旋,等齐缠度!”陈工再次确认参数,“这是赋予炮弹稳定飞行、保证精度的关键!拉制的速度和拉刀的引导至关重要,决不能有丝毫偏差!”
拉刀杆被小心地送入光滑的炮管内孔。在液压(或强力螺旋)的驱动下,拉刀杆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旋转并向前移动。锋利的拉刀刀刃,如同雕刻家的刻刀,在坚硬的炮管内壁上,硬生生地“抠”出24条均匀、深邃、带有精确螺旋角的凹槽——阳线,而留下的部分则成为凸起的阴线。
“吱嘎……吱嘎……”拉削的声音不同于镗削,更加尖锐、刺耳,仿佛钢铁在呻吟。每前进一毫米,都需要巨大的力量和精密的控制。金属碎屑不再是连续的丝带,而是细小的颗粒。
所有人都紧盯着拉刀杆的进程,听着那单调却牵动人心的声音。这是对设备性能、刀具质量和操作技术的终极考验。
拉制过程同样分段进行,每拉出一段,就要检查拉刀的磨损情况,清理碎屑,确保下一段的质量。进度缓慢得让人心焦。
当拉刀杆最终从炮管另一端完全穿出时,现场沉寂了一秒钟。随即,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欢呼!
陈工几乎是扑到炮管口,用手电筒向内照射。只见内壁上,24条清晰、均匀、泛着冷光的右旋膛线,如同完美的艺术品,从管口一直延伸到管尾!线条流畅,深度一致,没有任何明显的瑕疵或断线!
“膛线!我们的膛线!”陈工的声音带着哽咽,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赵永强立刻用膛线规、光学投影仪等所有能用的手段进行检测:“缠度一致!阳线宽度、阴线宽度符合要求!深度均匀!厂长,陈工,我们成功了!”
林烽走到炮管前,俯身仔细查看那精美的膛线,内心澎湃不已。他伸出手指,轻轻拂过那冰冷的、带着螺旋纹路的金属内壁,仿佛能感受到未来炮弹从这里旋转冲出、呼啸着飞向敌人的力量。
“壁厚测量!”林烽下令。
早已准备好的测量小组,用超声波测厚仪(如果可能有简易替代品,否则用精密外径千分尺配合内径测量间接计算)沿着炮管多处进行测量。
“报告!炮管各段壁厚均匀,最大误差小于0.3毫米! 远优于设计要求的0.5毫米!”
这意味着炮管在各个方向上的强度一致性极高,能够更好地承受发射时的高压冲击,极大地降低了炸膛的风险!
最后,这根凝聚了无数心血的炮管被送往测试台,进行强度测试(采用液压模拟发射压力)。当压力值稳稳地达到并超过了理论发射药最大膛压的1.5倍,而炮管依然完好无损,没有任何变形或裂纹时,最后的悬念也落地了。
“强度测试通过!炮管可以承受发射高压!”测试员大声报告。
车间里瞬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牛大力一把抱起身边的赵永强,原地转了好几个圈,哈哈大笑道:“成了!咱们真的造出炮管子了!还是带线的!哈哈哈!”
老张不知何时也闻讯赶来了,看着那根完美的炮管,激动地拍着林烽的肩膀:“厂长!服了!我老张彻底服了!你们这是点了鬼子的炮楼,又抢了他们的技术啊!不,是比他们造得还好!”
陈工擦着激动的泪水,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林烽看着欢呼雀跃的众人,看着那根象征着突破与希望的炮管,心潮起伏。他高高举起手臂,洪亮的声音压过了所有的喧嚣:
“同志们!今天,我们瓦窑堡兵工厂,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加工出了第一根合格的75毫米山炮炮管!这标志着,我们朝着自主制造火炮的目标,迈出了最坚实、最核心的一步!鬼子的技术垄断,被我们打破了!接下来,炮闩、复进机、炮架……我们要把整门炮都造出来!让咱们八路军,也有自己的重火力!”
“造出自已的炮!!”震天的吼声在车间里回荡,充满了无比的豪情与自信。
这根静静躺在支架上的炮管,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它是瓦窑堡兵工厂攀登技术高峰的见证,是无数兵工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更是未来战场上,即将发出的、属于中国人民的怒吼的前奏!火炮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