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式-1型”105毫米榴弹炮的总装工作,在瓦窑堡兵工厂最核心的窑洞里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那根冰冷的炮管与坚韧的炮架的结合,仿佛巨人的骨骼与肌肉正在连接,每一次螺栓的紧固,每一次校准的确认,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老师傅们沉稳的指令声、还有那弥漫在空气中淡淡的机油和金属切削液混合的气味,共同构成了这历史性时刻的背景。
然而,就在这万众瞩目、即将迎来最终成果的关头,林烽的思绪却已经飞向了更远的地方。他站在总装现场的外围,看着老张、王老铁、李德顺、家泉次郎等人围着那门即将成型的巨炮忙碌,眼神中除了期待,更添了几分深谋远虑的凝重。
“厂长,眼看这大家伙就要成了,你怎么看着比前几天还心事重重?”牛大力凑过来,有些不解地小声问道。他脸上还带着即将见证奇迹的兴奋红晕。
林烽收回目光,看向牛大力,又扫了一眼周围那些虽然疲惫但眼神火热的年轻技工和学徒们,缓缓开口:“大力,一门炮,哪怕它再厉害,也只是一门炮。它能改变一场战斗,但无法决定一场战役,更无法支撑起我们整个根据地的长期抗战需求。”
他抬手指了指正在总装的庞然大物:“你看,为了它,我们集中了全厂几乎最顶尖的技术力量,耗费了数月的心血。如果每一门炮都需要老张、王老铁、李师傅他们这样的老师傅亲手一点点打磨、组装,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组建起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炮兵部队?”
牛大力挠了挠头:“这个……俺没想那么远。俺就觉得,能造出一门,就能造出第二门、第三门!”
“说得对,但前提是,我们得有能造第二门、第三门的人!”林烽语气坚定,“我们不能只靠几位老师傅。必须尽快培养出一批懂理论、会操作、能独立完成主要部件加工和组装的新生技术力量!这门‘41式’的成功试制,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利器,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现成的教材和培训平台!”
苏婉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接口道:“林厂长的意思是,要把研制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规范,系统地传承下去?”
“没错!”林烽点头,“我决定,在咱们的军工夜校里,立即开设一个 ‘105mm榴弹炮专项班’!目标就是为接下来‘41式’榴弹炮的规模化生产,储备和培养第一批专门的技术工人!”
说干就干!林烽雷厉风行的作风再次显现。他立刻召集了相关人员开会。
窑洞里,煤油灯下,林烽、苏婉、老张、王老铁、李德顺等人围坐一圈。
“专项班?”王老铁一听,眉头先皱了起来,“教啥?教他们打铁?这玩意儿可不是看看就能会的,得靠一膀子力气和多年的手感!”
李德顺也有些顾虑:“林厂长,这炮上的精细活儿,特别是驻退复进机那些密封、校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新手怕是……”
老张推了推眼镜,思考着说:“理论结合实践,系统化培训,这思路是对的。但我们现有的夜校师资和设施,能支撑起这么专业的培训吗?”
林烽早有准备,他拿出一份粗略的规划:“困难肯定有,但办法更多!师资,现成的!老周,你负责过炮管粗坯的锻造和初步加工,‘炮管膛线加工基础’ 这门课,你来牵头!李师傅,你对炮架结构和驻退复进原理最熟,‘炮架组装与校准要点’ 就交给你了!还有苏婉,你负责制定‘炮弹装填与安全操作规范’,这是保命的学问,必须严格!”
被点名的几人面面相觑,让他们干活行,让他们当老师讲课,这可是头一遭。
老周咧了咧嘴:“厂长,俺这大老粗,抡大锤行,耍嘴皮子……怕把学员讲睡着了。”
林烽笑道:“不要怕!就讲你们最拿手、最实际的东西!怎么看火候,怎么控制锻打力度,镗床加工炮管内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宝贝经验!你们怎么教自己徒弟的,就怎么教他们!”
“关于学员,”林烽继续道,“首批我们不贪多,精挑细选四十人。从现有技工里选一批有一定基础、学习能力强的骨干;再从年轻、识字、手脚麻利的民兵和战士里选拔一批有潜力的苗子。苏婉,这事你协助各车间负责人来办,要快!”
“没问题!”苏婉干脆地应下。
“至于实操场地和设备,”林烽看向老张,“总装完成后,我们试制的那套备用部件和部分测试用工装夹具,就可以作为教学用具。另外,我已经安排人在新厂房区划出一片区域,搭建简易工棚,作为专项班的实操车间。设备嘛……咱们那几台宝贝大型机床肯定不能让他们随便祸害,但一些小型车床、铣床和专用工具可以轮流使用。”
林烽的计划条理清晰,考虑周详,打消了大家的大部分疑虑。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明白,培养后继人才对于兵工厂乃至整个根据地的发展,是何等至关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