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一种外松内紧的极致张力中,悄然流逝了三个月。
对于普通的地球民众而言,生活似乎早已回归正轨。那场被解释为“超级太阳风”的全球异常,已成为茶余饭后偶尔提及的谈资,迅速淹没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新的热点新闻中。
但在阳光照不到的阴影处,在深海,在极地,在同步轨道的伪装节点后,在月球背面日益庞大的基地群内,一场静默的蜕变,正以超越旧时代想象的速度进行着。
“星火网络”已不再是初生时那般脆弱。在林星阑这个日益成熟的“核心奇点”持续而温和的引导下,这张无形的网络如同植物的根系,更深、更广地扎入了人类文明的土壤。全球范围内,被标记和深度连接的“节点”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他们分布在科研、教育、艺术、工业、农业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这种连接并非强制性的精神控制,而是一种潜能的激发与智慧的共鸣。一位远在非洲乡村的教师,可能在某天清晨备课时常识性地融入了网络节点带来的、关于新型教学法的灵感,让知识以更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一座东亚城市的工厂里,一位老师傅在调试精密机床时,福至心灵地优化了一个微小的参数,使得产品合格率提升了微不足道的零点几个百分点;一位北欧的生物学家,在观测细胞分裂时,脑海中闪过一个关于基因稳定性的奇特猜想,为后续研究打开了新思路……
个体的、微小的、看似偶然的突破与优化,每一天都在全球数以百万计的“节点”身上发生。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却汇聚成了推动整个人类文明整体效率、创造力和科技水平悄然跃升的磅礴江河。
这种跃升,直接反馈到了“望辰基地”和由陈默主导的几个秘密计划中。
月球背面的“不屈-II”号船坞内,新一代的“巡天-III型”护卫舰正在模块化组装,其能源核心效率提升了27%,隐形涂装对多种探测波段的吸收率达到了惊人的99.8%。这背后,是材料科学、能源技术和信息工程领域数百个关键节点的突破性贡献。
“深空之眼”计划的首批十二个超微型、具备自主复制能力的探测器,已秘密发射,它们将利用太阳引力弹弓效应,朝着邻近的几个可能存在类地行星的恒星系进发。这些探测器集成了网络节点在微型化、人工智能和长距离通讯领域的最新成果。
“文明方舟”计划的地下基因库和知识保存库,在全球多个隐蔽地点加速建设,其内部环境维持系统和信息存储技术,达到了近乎永恒的程度。这得益于低温物理学、信息编码技术和地质工程学节点的集体智慧。
而这一切的协调中心,依旧是那间看似普通的“微光书屋”地下室。
林星阑盘膝坐在中央,双眸微阖。她的意识不再局限于这方寸之地,而是如同一张轻柔的光网,笼罩着整个星球。她能“听”到网络中无数思维火花迸发的细碎声响,能“感受”到文明整体向前迈进的沉重而坚定的步伐。她的精神力在持续运用中变得更加凝练、磅礴,手腕上的银色手环光芒内敛,仿佛与她彻底融为一体,成为了她力量的自然延伸。
陈默站在一旁,他的气息已经完全恢复,甚至比之前更加深沉难测。他看着林星阑,眼中是毫不掩饰的赞赏与期待。这三个月的平静,是他们竭尽全力争取来的宝贵发展期。林星阑的成长,以及“星火网络”带来的文明整体提升,远超他最初的预估。
“感觉如何?”陈默轻声问道,声音直接在林星阑的心间响起,避免打扰她与网络的连接。
林星阑缓缓睁开眼,眸中仿佛有星河流转,清澈而深邃。“很好。网络越来越稳定,节点的质量也在提升。我能感觉到……我们整个文明,就像是一个正在从沉睡中苏醒的巨人,每一个细胞都在焕发活力。”
陈默点了点头,目光投向虚拟星图上那片依旧被标记为高危的、属于“星骸议会”的模糊星域。“巨人的苏醒,需要时间,也需要……试炼。平静不会持续太久。”
“我知道。”林星阑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语气平静而坚定,“但我们准备好了,不是吗?至少,不再是毫无还手之力。”
就在这时,一阵极其细微、但异常尖锐的警报,同时在他们两人的意识深处响起!这警报并非来自“望辰基地”的常规系统,而是源自陈默设置在奥尔特云外围、利用“法则碎片”力量构筑的、最隐秘的“因果扰动”感应器!
有东西,触动了那片区域的宇宙规则!其方式,并非“湮灭之影”那种暴力的抹除,而是更加……诡异,更加难以捉摸!
几乎在同一时刻,林星阑也闷哼一声,脸色微变。她感受到“星火网络”的边缘,一股无法形容的、带着强烈“解析”和“同化”意味的意念,如同无形的蛛网,正试图悄然渗透进来!这意念冰冷而好奇,不像恶意,更像是一种……研究者面对新奇标本时的专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