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的麦加,大伊斯兰联盟的绿色旗帜在禁寺上空迎风飘扬,哈里发“穆罕默德·穆扎法尔”的声音刚刚通过全球直播震撼世界。
他的首次世俗亮相震慑了列强,也点燃了穆斯林世界的希望。沙漠中大量科技钻油井拔地而起,源源不断为两座基地提供资金。
然而,就在联盟内部忙于整合宗教与世俗事务之时,远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宗教冲突陷入了烈火与鲜血的旋涡。
这场冲突不仅撕裂了印度的社会肌理,更将大伊斯兰联盟的目光从波斯湾拉向次大陆,掀起了一场新的地缘政治风暴。
12月6日清晨,印度北方邦的圣城阿约提亚笼罩在一片诡异的紧张气氛中。数千名印度教“志愿服务者”——由“国民志愿服务团”与“世界印度教大会”动员的激进分子——聚集在巴布里清真寺外。
这座16世纪的清真寺,因其所在地被印度教徒视为罗摩诞生地而争议不断。人群手持铁棒、锤子和镐头,高喊“罗摩至上!”的口号,情绪如沸水般翻腾。
清真寺外的警察虽有数百人,却在地方官员的默许下形同虚设,眼睁睁看着人群冲破路障,涌向清真寺。
上午11点,拆毁行动开始。激进分子爬上清真寺圆顶,用铁锤砸碎砖石,尖锐的敲击声响彻天空。
不到三小时,这座屹立数百年的建筑被夷为瓦砾,尘土飞扬中,印度教徒欢呼雀跃,有人点燃鞭炮,有人挥舞橙色旗帜,庆祝“圣地的解放”。
然而,这场“胜利”如同一颗炸弹,迅速引爆了印度全国的宗教对立。
消息传开,穆斯林社区的愤怒如火山喷发。阿约提亚的穆斯林居民率先上街,手持木棒与石块,与印度教激进分子爆发冲突,鲜血染红街道。
骚乱迅速蔓延至勒克瑙、瓦拉纳西等城市,清真寺与印度教寺庙接连遭袭。孟买这座经济心脏也未能幸免。
12月7日凌晨,孟买街头燃起大火,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在贫民窟与市场殊死搏斗。暴徒焚烧商店、汽车,甚至闯入民宅,刀光剑影中哀嚎不绝。
据统计,孟买骚乱造成约900人丧生,大多数是穆斯林,另有数千人受伤,财产损失数亿卢比。
这场由巴布里清真寺被毁引发的骚乱,成为近20年来印度最严重的教族冲突。仅是官方统计全国死亡人数攀升至1100多人,受伤者超过4000人。
德里、加尔各答、海得拉巴等城市相继陷入混乱,宵禁与军警出动难以平息怒火。印度教与穆斯林的裂痕被撕得前所未有的宽阔,街头弥漫着血腥与恐惧。
巴基斯坦迅速反应。总理在伊斯兰堡召开新闻发布会,怒斥:“巴布里清真寺的被毁是对全球穆斯林的挑衅,印度必须负责!”
当晚,巴军向克什米尔前线增派三个师,约5万名士兵与数百辆坦克集结,炮口直指印度控制区。
克什米尔民间武装趁势活跃,炸弹袭击与游击战频发,印军哨所接连遇袭。巴基斯坦情报机构ISI暗中向武装分子提供武器与资金,试图将骚乱引向印度内部。
印度的北部与东北部也动荡不安。北方邦骚乱点燃分离主义野心,锡克教激进分子在旁遮普邦卷土重来,炸毁政府大楼与铁路。
东北部的阿萨姆邦与曼尼普尔邦,地方武装袭击军营,要求独立。印度政府疲于奔命,军队与警察在多条战线疲于应对,国家陷入空前动荡。
其实新任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的经济改革此前颇有成效。
自1991年经济自由化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率从1.1%跃升至7%,外汇储备回升,工业与出口复苏。
然而,巴布里清真寺事件让这一切努力付诸东流。更糟的是,大伊斯兰联盟的反应如重拳打乱了印度的节奏。
12月8日,哈里发在麦加禁寺发表讲话,语气严厉:“巴布里清真寺的被毁是对伊斯兰信仰的亵渎,印度政府的纵容是对穆斯林尊严的践踏。
大伊斯兰联盟予以最强烈谴责,我们将采取必要措施扞卫信仰与正义。”
次日,联盟宣布对印度实施经济制裁,暂停石油与天然气出口,并大幅削减波斯湾石油产量。国际油价从每桶20美元飙升至35美元,几乎一夜翻倍。
对印度而言,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作为能源进口大国,印度80%的石油依赖进口,大部分来自波斯湾。
油价暴涨让外汇储备迅速枯竭,两周内缩水一半。燃料短缺导致工厂停工,运输成本激增,粮食与日用品价格上涨。
孟买街头出租车排队加油,黑市燃油价格翻三倍,民众怨声载道。
新德里政府大楼内,拉奥彻夜未眠,与辛格商讨对策。辛格揉眉心,低声道:“总理,外汇储备最多撑一个月,必须寻找替代能源,否则经济崩溃在即。”
拉奥沉声道:“向俄罗斯和委内瑞拉求援,加速国内煤炭开采。联盟的制裁冲着我们来的,我们得挺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