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一个月时,
迁移往地下避难城市的资格,再已经进行了数轮抽取。
此刻,已经迁移到地下避难城市内的总数,已经接近了八亿人。
第一批完成构建的,陵川地下避难城等地下城市内,平均都已经拥挤了超过八百万人。
按照原本的计划,这些地下城市,还会继续塞够上千万人,甚至超过千万人。
现在之所以没有一次性全塞满,纯粹是空间问题下,单个地下避难城市八百万人,实际上已经很拥挤了,
也就是在智能程序,强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整个地下城市才能够勉强比较正常的运行。
只能够尽可能,减少每个地下城市最拥挤的时间,
让每个地下避难城市,到最后才达到人数的巅峰状态。
而在这种,
许多人们都已经被迁移入地下避难城市的情况下,
还依旧留在地面上,并且不确定未来能否抽取到迁移往地下避难城市内的人们,
自然不可避免的,愈加有些焦躁不安。
特别是,有些事情,随着一个个地下避难城市的完成建造,已经很明朗了。
建设起来的地下避难城市,不可能让所有二十五亿人,全部塞进去。
这段时间里,以人们对这件事情的紧张程度,关注程度,
自然有人核算过,
哪怕是以最极端的情况计算,现目前肯定可以完成建造的地下避难城市中,
也最多只能够容纳十六亿到十八亿人,
也就是说,至少至少,有七亿人,不可避免的将被留在地面。
对于这条信息,上面也没有进行什么隐瞒。
这件事情本身也瞒不住,绝大多数人们,其实对此也是有心理预期的。
能够在十九个月时间里,往地下避难城市里,塞进十几亿人,实际上已经是独属于智能时代的奇迹。
如果是在智能时代之前,等待人类文明大概率是文明灭绝。
不过,虽然许多人愈加焦躁不安,
但在智能机械,智能机器人对于秩序的维持下,倒也没有因此发生什么严重的事情。
而既然有人焦躁不安,
那自然,也有人看得比较开。
或者说,在这末日来临的危难时刻,
有人显露出卑劣丑恶,或者兽性的一面,
自然也有人显露出人性的光辉。
有人在给上面的申请中,自愿放弃了进入到地下避难城市的资格。
这部分人们,按照现在的地下避难城市名额抽取计划,
将不再参与地下避难城市名额的抽取,进入地下避难城市的优先度将放到最后面。
而这部分人的人数还不少,
绝大多数,都已经是上了年纪的,已经年迈的老人。
“……我的人生已经跌跌撞撞,度过一百六十多个春秋。该看过的,该享受过的,都已经看过,享受过了。唯独行星撞地球这种震撼的景象,我还没有看过经历过。所以,地下避难城市我就不去了。正好亲眼看看2801小行星朝着地球撞过来,正好经历这一遭,我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我犹记得,我小时候吧,秦裕教授都还在。那时候,我们的愿望,就是踏入星辰大海。这个任务,以后就交给更年轻的你们了。等你们重新回到这片大地上的时候,虽然我们的文明可能经历了一个挫折,但大概会比现在更加强大……我大概是看不到那个时候了。不过也没关系吧,”
“我倒是没有你们这些老兄弟这样,有这么伟大的情操和理想,我就是单纯觉得不划算。我都一百七了,没有这次末日危机,我也够呛能够活到一百八十好几。与其我往地下避难城搬过去,还不如让一个还有更多可能的年轻人去。我搞了一辈子数学研究,这么简单的计算我还是明白的,所以我也不去了。”
“也一样吧,我也想亲眼看看末日的壮观景象。”
网络上,现实中,也还能够听到这许多声音。
至于华国之外,这段时间里的情况。
只能说不太乐观,不过此刻,华国这边,也顾及不上那么多了。
……
倒计时四个月,
倒计时三个月。
终于,281年12月上旬。
在九州发射场,大量最新型地月运载火箭频繁而持续发射下,
月球,月面基地附近,
在月面相关智能机械的辅助下,强人工智能的协调下,
氦3聚变反应堆还是就在大功率激光武器的主体旁边,完成了构建。
由于时间的紧迫性,
在完成构建之后,再完成对整个氦3聚变反应堆的整体检测之后,
负熵研究院,能动所,就立即开启了氦3聚变反应堆的首次实验运行。
当天,
在外界绝大多数人们对于这件事情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氦3聚变反应堆的首次运行试验就开始了。
负熵研究院内,
运行试验指挥室,
秦裕,那位老领导,能动所和材料研究所等相关研究团队的核心研究员都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